- 杨天博;周宇飞;滕腾;张明远;陈书礼;郑虹;
初步探索了车内负氧离子浓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环境为某品牌轿车试验车环境,车载空调及车载负氧离子发生器处于非工作状态。车内座椅采用创新研发的负氧离子真皮材料,可持续稳定地释放出负氧离子,车内中部区域负氧离子浓度高于两侧区域,达到1 600个/cm~3以上;后排负氧离子浓度高于前排;座椅附近浓度高于座椅上方和座椅脚下区域;随着温度和湿度升高,负氧离子浓度随之升高;而乘员上下车所导致的负氧离子浓度下降需要10 min左右恢复。
2020年04期 No.37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黄振洪;熊芬;黄江玲;刘丹丹;姚响林;
为了解某品牌车型近年来内饰件VOC现状,利用袋子法对该品牌所有车型的内饰件进行了分析,测试和统计结果表明零部件VOC中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存在控制风险;对座椅总成和仪表板总成2个重点零件的材料法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泡沫、面料和PP类塑料件等是VOC的主要来源。最后,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原材料、工艺、仓储、装备等方面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2020年04期 No.376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聂险峰;蒋琼;
为更好地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水平,参考车内空气质量国家标准,基于模糊数学原理,通过确定模糊隶属函数、隶属度矩阵、模糊权重集,客观判断一组车内空气质量的等级,并通过模拟数据验证了结果分布,结果表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排除主观人为误差,客观合理地评价车内空气质量的等级。
2020年04期 No.376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段瑛涛;王智文;栗娜;敬敏;刘永杰;芮燕杰;
以某中型车座椅横梁为研究对象,从选材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等方面全面介绍了热塑性复合材料座椅横梁的轻量化设计方案及制造技术;并通过零部件的性能检测和减重效果评价,验证了产品符合使用性能与设计要求,可有效替代原钣金结构,并在成本未显著提升的同时实现减重32%,可有效降低整车油耗,对满足国家油耗强制法规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0年04期 No.376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9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于慧杰;唐洪宇;王晶;王凯;林树栋;
汽车外饰灯具用PC材料通常还需在表面喷涂一层UV漆,以提高零件表面的耐光性能及耐磨性能。但对于结构设计复杂的灯具,工艺上无法实现UV喷涂,这就对灯具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这类灯具对材料的要求,保证产品性能及工艺可实施性,开发了应用于汽车外部灯具的免喷涂、透明改性聚碳酸酯材料。介绍了材料开发机理及改性制备方法,该材料通过了全面的实验验证,并已成功应用。
2020年04期 No.376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张丽萍;熊芬;石腾龙;
设计并验证了一种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配方,用于以PP-LGF、PP材料为内外板的塑料尾门粘接。对这种双组份聚氨酯胶粘剂进行操作性能测试、施工特性测试和老化性能测试,结论表明,该配方A组分的触变指数与B组分差异小,操作时间约4 min 30 s,且固化程度随环境温湿度升高而增强;一定压合时间内,剪切强度随压合温度升高而提高;老化后剪切强度衰减小。该胶粘剂具有操作方便、固化时间合适、粘接强度高、耐老化的特点。
2020年04期 No.376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李亦琛;黄骏霖;高祥达;刘洲;
为分析汽车内、外开手柄塑料材料的应用情况,在内、外开手柄总成结构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手柄材料的材质、成型工艺与表面处理方式的差异及技术要求,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发现汽车手柄基体常选用高强度、高刚性材料,主要采用注塑成型工艺生产,外开手柄表面常采用喷漆工艺,内开手柄表面常采用电镀工艺,手柄底座常选用高刚性、力学性能显著的材料,其材料均要满足功能性试验、性能与法规要求,可为汽车内、外开手柄材料的技术开发提供材质选择、工艺处理、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参考。
2020年04期 No.376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陈小娟;朱纯金;
目前汽车行业常用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一致性较差。主要针对汽车零部件及整车VOC测试方法中的预处理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整车测试采用6 h作为预处理时间,VOC释放较难达到平衡,测试结果存在差异。说明整车VOC含量的测试采用6 h作为预处理时间会导致测试结果的不一致性,试验中应延长预处理时间。
2020年04期 No.376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达鹏;曲智;杨庆波;张荣学;刘尚;韩加夏;孙立亚;
阐述了热冲压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热成型高强钢材在汽车白车身中的应用情况,介绍了热冲压成型技术的工艺原理及实施过程。同时从系统设备匹配、板料和模具匹配以及工艺设计及控制过程等多个角度分析,深入探讨热冲压制件的质量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热冲压成型技术一些常见的工艺缺陷和产生原因,并且从质量控制角度针对缺陷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
2020年04期 No.376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1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羊军;许倩;
针对铝合金的自冲铆连接(SPR)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铝合金的自冲铆接工艺方法对接头质量和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自冲铆接工艺参数对接头几何特征、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接头疲劳性能的CAE分析。研究发现,采用位移控制方式的SPR铆接工艺,可以获得更大的互锁值及更高的接头力学性能,而且接头的几何特征和力学性能更为稳定,SPR接头的失效形式表现出了以拉脱失效为主,其力学性能随着头高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剩余厚度对力学性能影响并不显著。当SPR接头中含有结构胶的条件下,其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且失效形式有转化为接头拉延失效的趋势。同时研究了自冲铆连接的疲劳强度和失效形式,研究发现位移控制和能量控制的SPR铆接疲劳性能没有显著差异,而且裂纹均在刺穿的上层铝板孔洞周围起裂,随后垂直于载荷方向扩展。最后,使用SPIDER单元分析方法对疲劳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的SPR接头S-N仿真曲线与实际S-N曲线参数基本一致,整体误差小于5%,表明SPIDER单元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2020年04期 No.376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周俊锋;茅卫东;王成文;吴发贵;袁浩;唐强;
新能源汽车研发投产周期较传统汽车周期显著缩短,在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发中,需要在总装工艺同步开发中运用,以此缩短和改善产品开发过程,针对总装专业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同步开发工作,以奇瑞新能源国内首创铝合金框架新能源汽车为例,基于DELMIA软件从工艺策划、工艺分析、工艺设计、工艺实施及工艺验证方面开展工作;开展的工艺数字化虚拟装配包含7个方面:工艺模型的建立、虚拟装配环境的建立、装配工艺模拟设计、装配过程仿真、模拟分析、人机工程、节拍分析。通过产品数字化分析及底层生产线设备数据采集对比分析,优化工艺过程,提升产品质量,缩短过程设计时间,减少费用投资。在数字样车阶段和生产线改造阶段可运用DELMIA软件产品、工艺和资源数据的三维虚拟界面,实现总装工序拆分、工艺工时、虚拟工序验证、关键工位的人机仿真和机械装置仿真等功能,做到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并行开展。
2020年04期 No.376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涛;
钢铝异种金属连接技术是钢铝混合车身轻量化开发难点之一,特别是超高强钢板与铝合金薄板自冲铆连接技术。通过对接头剖面底厚量和自锁量的分析,研究自冲铆工艺参数对接头质量的影响。通过剪切和剥离拉伸实验研究自冲铆接头失效载荷和能量吸收,分析结构失效形式和应用条件。实验研究和生产现场调试,获得超高强钢板与铝合金薄板自冲铆可靠连接,实现料厚均为1.2 mm的BR1500HS与铝合金薄板自冲铆技术首次应用于量产车型。
2020年04期 No.376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